廉政文化

“布衣皇帝”施权谋 治国安邦使啥药?(图)

发布时间: 2024-04-10 11:41:36 浏览量: 发稿人: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

 

 
(朱元璋)
 
 
 
   历史是一面镜子,从乞丐和尚出身,最后涅磐成为人王帝主的朱元璋,更给世人留下了很多思考。借鉴历史,才能看清我们自己所处的位置,看清这个时代,去构想一下可能的将来。总结一句:历史是轮回的。只不过是貌似现代化了一些。明朝初期,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有极为严重的权力欲,兼之猜忌心及其强烈,唯恐朱姓天下难以长久,遂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乞丐观察到皇帝,朱元璋的权谋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
 
    一、强势的管理策略:是否废宰相?
 
   明朝建立之初,各级官僚机构还沿用元朝的制度。早在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他就着手在自己的辖区建立行政机构,设立了行中书省,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这时百官礼仪以右为上。到了吴元年(1367年),改为以左为上,李善长改为左相国,徐达改为右相国。到了洪武元年,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中书省长官就改为左、右丞相了(正一品)。李善长、汪广洋、胡惟庸,先后担任过左、右丞相。丞相之下设有平章政事(从一品)、左右丞(正二品)、参知政事(从二品)。
 
   中书省内的办事机构:
   左、右司,
   有郎中(正五品)、
   员外郎(正六品)、
   都事、检校(正七品)、
   照磨、管勾(从七品)。
   参议府,
   有参议(正三品)、
   参军、断事官(从三品)、
   断事、经历(正七品)、
   知事(正八品)。
   都镇抚司,
   有都镇抚(正五品)。
   考功所,
   有考功郎(正七品)。
 
   中书省统领百官,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的事务,中书左丞相极为崇高,权力极大,所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洪武初,徐达常在军旅,中书省由丞相李善长掌握权力。洪武四年,李善长罢相,又以汪广洋为丞相,洪武六年汪广洋罢相,又任命胡惟庸为丞相。但是胡惟庸专权骄横,终于引起朱元璋不满,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兴胡惟庸之狱,胡惟庸被处死,不再设立丞相,连中书省也废除了。
 
   从此,皇帝以外再也不可能出现另一个权力中心,皇帝以外再也不可能出现一个与他争夺权力的人。丞相被废后,由皇帝直接统率六部,可说大权独揽。但是,皇帝精力有限,必须借助于办事机构处理政务,于是就设立了春、夏、秋、冬四辅官,后来四辅官被废除,翰林院、左右春坊的官员成了皇帝身边的办事员。
 
   元朝在地方上设行中书省,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后,曾经自领江南行中书省。以后每攻占一地,就设立行中书省。行中书省的官员,自平章政事以下与中书省相同。后来,各地废除了行省,改设承宣布政使司,掌管一省行政。在中央,都察院负责监察,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监察司法。元朝的行省权力很大,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明朝的布政使司,权力就小多了。
 
   二、独特的军事谋略:是否独控天下兵马?
 
   朱元璋以武功起家,控制军队对他来说十分重要。元朝中央的军事机构是枢密院,朱元璋占领集庆(今南京)后就建立了行枢密院,后又设立了诸翼统军元帅府。不久,枢密院被废,改设大都督府,其长官为大都督,朱元璋任命侄子朱文正为大都督。大都督府地位很重要,有权节制京师和各地的军事。大都督之下设有司马、参军、经历、都事等官。
  
   到吴元年(1367年)后,大都督府不再设大都督,而设左右都督(正一品)为长官,以下设同知都督(从一品)、副都督(正二品)、佥都督(从二品),其下设有参议(正四品)、经历、断事官(从五品)、都事(正七品)、照磨(从七品)等官。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朝发生了一件大事,丞相胡惟庸因为谋反被处死,中书省被撤销,不再设丞相,与此同时大都督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改为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个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佥都督(正二品),其下设有经历司,有经历(从五品)、都事(从七品)等官。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京师和全国各地的卫所军队。但是锦衣卫和其他皇帝的亲军不归五军都督府管。明朝的军队有京军和地方的卫所军。京军又分卫所军和负有特殊任务的锦衣卫等保卫皇帝的亲军。洪武四年(1371年)京军达二十万七千八百人。明朝的军队以卫所为编制,所谓“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大概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二百人为千户所,一百二十人为百户所。
 
   在各省设有都指挥使司,与地方布政使司、按察司并称为“三司”。洪武年间,全国共有十七个都司、三百二十九个卫,还有一个留守司六十五个守御千户所。明朝的卫所士兵都是世袭的,军户世世代代当兵。每个士兵除承担军事任务外。都有一份土地,征战守卫之余耕种土地,是军饷的来源之一。所以,朱元璋曾经夸口说:我京师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
 
  明朝的军事制度错综复杂,每当有征讨,要由皇帝任命总兵官,调各卫所军归其指挥。打完仗以后,将领交还印信,军队又回到各个卫所。在中央政府机构的六部中还有一个兵部。兵部是干什么的呢?兵部设尚书(正二品)、左右侍郎(正三品)等官。兵部的职责是“掌天下武卫官军选授简练之政令”,也就是说,负责选拔、任命全国都司卫所的军官,军队的训练,包括各地军队的部署、军队装备的管理等等。
 
   如此复杂的军事系统,形成了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以保证全部军事大权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三、巧妙的治国之方:是否行礼制?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仍然重视法律建设。他命令儒臣四人和司法官员一起为他讲解《唐律》,每天讲二十条。洪武六年,奉朱元璋之命编成的《律令宪纲》颁发给各个衙门。这年冬天,朱元璋下令刑部尚书刘惟谦详细编制《大明律》。刑部每上奏一篇,朱元璋就把它贴在宫殿的两庑,亲自斟酌裁定。到洪武七年(1374年)二月,《大明律》编制完成,翰林学士宋濂在进表中说:《大明律》的篇目一准于《唐律》,“或损或益或仍其旧,务合轻重之宜”,一共六百零六条,分为三十卷。到洪武九年,朱元璋看《大明律》还有不尽妥当之处,又命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汪广洋等进行修订。以后,断断续续的修订一直延续到洪武三十年。《明史》说:“虑久而精,一代法始定。”《大明律》成为明代最基本的法典,影响深远。
 
   中国人重视礼。礼是等级和秩序的规范,是武力和刑罚的补充。有时,礼的作用被强调,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礼在稳定社会秩序、改善风俗上甚至比法律和行政命令还管用。所以孔子说:“齐民以刑,不若以礼。”
 
   中国历代帝王都声称受有天命,得天命者得天下。皇帝是奉天承运才能够做的。所以皇帝十分重视上天的态度,时时要与上天沟通。与上天沟通的办法就是祭祀。因此,祭祀的礼仪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尚书》中又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朱元璋身边有这么多儒者,他们了解古往今来的历史,深知礼的重要。所以,当他的政权有了一定规模时,他就开始了制礼作乐。《明史?礼志》说:“明太祖初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征耆儒,分曹讨究。”
 
   四、务实的为政之道:振兴经济要靠啥?
 
   为什么不论是皇帝还是豪强都热衷于抢占土地和人口?因为土地人口是赋税徭所出,谁占有的土地人口多,谁得到的贡赋就多。皇帝号称天子,生民之主,当然是最大的土地和人口的占有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话。这句话出自《诗经》,够久远的了。土地人口所出,不仅要供给皇族,还要供养庞大的官僚队伍、军队和维持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朱元璋做了皇帝,当然要把天下土地人口管起来。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明朝建立后许多地方的册籍档案都丢失了,再加上人口亡耗流动,因而土地人口数字不详。怎样把这些数字弄清楚,怎样管理全国范围内如此大量的土地人口,朱元璋很费脑筋。洪武元年正月十三,朱元璋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前往浙西核实田亩。虽然他这次核实的出发点是不要乱征田赋,以免给百姓造成不合理的负担,但是核实田亩对实现政府对土地人口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朱元璋对中书省的官员说:“兵戈之余,郡县版籍多亡。田赋之制不能无增损。征敛失中,则百姓咨怨。今欲经理,以清其源,勿使过制,以病吾民。”他要求周铸一定要如实统计汇报,不允许像以前那样徇私情随便增加减少,否则“国有常宪”,必定依法惩治。皇帝“奉天”管理天下土地人口,是很神圣的,所以,每当郊祀祭天,都要将天下户口钱粮之籍摆放在台下,祭天完毕,再收入内府保存。洪武三年十一月,朱元璋下令在全国推行户帖制度,“籍天下户,置户籍户帖”,统计全国的户口,政府编制册籍,每户填写户帖,分别登记每户的乡贯、丁口、姓名、年龄,按户编号,加盖半印,即骑缝印章。户帖要详细登记男女人口、土地、房屋、牛马、牲畜。每户一帖,总籍存放于户部,各地有关机构每年统计增减上报。对户帖的管理十分严格,如果比对不实,犯者从军,如果官吏故意隐瞒,犯者处斩。统计人口土地,既是为了整顿赋役,也是为了恢复建立秩序,所以惩处严厉。
 
   此外,朱元璋还实行了”广纳贤,卓越的领导才能”,“缓称王,高明的战略决策”,“定太子,实用的安邦之术”,“兴教育:科学的用人原则”,“杀功臣,激进的维权攻略”,“整吏治,强劲的管控之道”,等等朱元璋的强权策略,深谋远虑:最终缔造大明王朝三百年的江山。
 

版权所有: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承办: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
地址:开封市市民之家五楼 邮编:475000 邮箱:kfsggzyxxjsb@163.com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2001764号-1


技术支持:郑州信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