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

和珅曾是“苦孩子”

发布时间: 2023-10-23 16:32:27 浏览量: 发稿人: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

    众所周知,和珅是个大贪官;鲜为人知的是,和珅曾是个“苦孩子”。
     和珅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在外工作,无法照顾他。和珅9岁那年,父亲也因病过世,他成了没爹没娘的孩子,还带着6岁的弟弟。父亲一死,家里惟一的生活来源没了,父亲那几个小妾忙着分家产,谁都不愿照顾和珅兄弟,他俩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到处借贷度日。
     生活的艰难让和珅从小就明白,要想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而自己惟一能做的就是发奋读书。9岁那年,他考入了咸安宫官学读书,不知疲倦地汲取知识,为后来进入官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由于“根红苗正”,和珅初入官场时,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工作勤奋,处事公道,严于律己,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官。因政绩突出,特别会办事,他得到了乾隆皇帝的信任,成了权倾朝野的大人物,外界的制约因素大大削弱,加上自身欲望不断膨胀,在环境的熏陶和私欲的驱使下,“清官和珅”就慢慢地完成了向“贪官和珅”的转化。
     值得重视的是,和珅的变化并非特例。古往今来,不少贪官都是“苦孩子”出身,他们在为政之初很清廉,只是后来在“不贪白不贪,贪了不白贪,白贪谁不贪”的大环境中,才慢慢变成了贪官。前些年知名度颇高的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湖南省郴州市原纪委书记曾锦春等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小时候是“苦孩子”,初入官场时是“好干部”。胡长清提干后曾非常敬业,李真刚当省委领导秘书时连一包烟都不敢收,曾锦春当县委书记下乡时帮老人挑担子。可到了后来,他们都由“苦孩子”变成了“坏孩子”,由清官变成了贪官。
     “苦孩子”出身的官员为何蜕化变质?很多“标准答案”是——制度使然。就是说,人的道德品质靠不住,主要靠制度。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不能干坏事,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人。只要建立和完善反腐制度,就能铲除腐败现象。
     但问题又来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制度建设的步伐并不慢,《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以及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干部清廉为政制度、工程建设项目制度等,一个接一个出台。可以说,制度不少了,但有多少人按制度办呢?在一些地方,谁也没把制度当回事。制度是“水中月”、是“镜中花”、是“稻草人”、是“机器猫”,没有实际用处。
     我们不访想一想,哪个制度允许个人说了算?哪个制度允许买官卖官?哪个制度允许贪污受贿?哪个制度允许工程发包暗箱操作?哪个制度允许公款吃喝公费旅游?哪个制度允许泡小蜜包二奶养小三?没有吧!有的是“不准”、“严禁”等。可惜的是,制度不是刚性的,“群贪群腐”现象在虚化的制度中迅速滋长蔓延。
     有制度而不落实,根子在于缺乏切实有效的民主监督。有一些地方,多是“左手监督右手”,也就是“利益共同体”的“同体监督”。而“新闻监督”、“群众监督”等“异体监督”只是“装饰门面”,一些贪官不是正常渠道监督出来的,而是“二奶”反水反出来的、小偷作案偷出来的、拔出“萝卜”带出来的。所以呀,一旦监督失效,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
     一个人不管意志如何坚定,放到一定的环境里都会发生变化。在制度虚化、特权盛行又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清官也会成为贪官。和珅不是生来就贪,而是在他权势显赫之后,御史知道他贪却不敢弹劾他,部属知道他贪却不敢举报他,“新闻媒体”知道他贪却不敢曝光,所有民主监督的渠道全成了“聋子的耳朵——摆设”。
     “聋子式监督”成就了和珅这样的巨贪,也成就了胡长清、李真、曾锦春等无数的大贪小贪。他们是“同体监督”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他们都因失去监督而胡作非为,走得太远太远,最终走上了不归路。
     事实说明,只有民主监督落到了实处,制度才管用。否则,再好的制度也是废纸一张,“苦孩子”也会变成贪官。(
雨花区东塘街道办事处  未  羊)




来自:三湘风纪网

版权所有: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承办: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
地址:开封市市民之家五楼 邮编:475000 邮箱:kfsggzyxxjsb@163.com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2001764号-1


技术支持:郑州信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