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文化

千年密县古县衙 廉政教育新阵地

发布时间: 2019-08-08 13:45:26 浏览量: 发稿人: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

 

密县县衙内新建的杨炳堃展览馆


密县县衙仪门前甬道两侧的莲池密县县衙全景图密县县衙正门密县县衙公生明戒石坊密县县衙正堂


溱洧流风千载文统凝紫气,羲黄余绪万年地脉汇吉祥。在河南省新密市古城中心,坐落着一座保存极为完整的古代县级衙署——密县县衙。

一幢幢古老建筑,一处处历史遗存,仿佛在向人们无声倾诉着昨天的故事,而蕴含其中的廉政思想和廉政文化,穿越古今闪烁璀璨光芒。

衙署处处透清风

盛夏时节,尽管暑气升腾,但走进密县县衙,一股绵密而悠长的清正之风依旧扑面而来。

据《密县志》记载,密县县衙始建于隋大业十二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代以来,县衙历经多次修建、改建、增建,形成了如今的形制和规模——整体布局三条轴线、五进院落,占地4万多平方米,房屋350余间。上千年风雨洗礼、时光镌刻,县衙格局依旧、风骨不改,其院内的监狱更是一直使用到本世纪初。

县衙大门的东西两侧,各建有一座小亭。东边的叫“旌善亭”,内立红色木牍,用来表彰好人好事,以寓劝善。西边为“申明亭”,内立黑色木牍,公布坏人坏事、小偷小摸,以寓惩恶,其用意与今天的公开曝光、通报批评,颇有相通之处。

步入县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仪门之前甬道两侧的莲池,莲叶青翠碧绿,池水幽静深邃,通过三孔券洞,甬道两侧的池水可以互联互通,形成了一个完整又独立的小生态。每逢盛夏,莲池就化身为一副幽美的水墨画卷。

莲池与“廉耻”谐音,寓意为官者要遵孝悌忠信,守礼义廉耻,出淤泥而不染,亦有观莲向廉、鉴池知耻之效。密县县衙中这处最为特殊的建筑,也是中原地区县衙的独有之境。漫步甬道,体悟青莲,游客在感受技艺与设计之美的同时,也感悟到清廉与自守之美。

踱行数十步,便来到县衙的主体建筑——大堂。大堂前的卷棚气势宏伟,亦为密县县衙的一处独特景致。

古代官衙建造遵循严格规制,县衙是不允许建造卷棚的。密县县衙的卷棚为公元1750年乾隆巡游嵩洛,诏封密县正堂为正五品后所建,属于县衙中的“异数”。

站在棚下抬头观望,可以看到卷棚与大堂屋檐之间形成了一道宽约半尺的“一线天”。晴天时并无异样,每逢雨天,大堂与卷棚之间便会形成一道雨帘,犹如“两檐滚珍珠,雨帘挂堂前”。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既为庄重肃穆的县衙大堂增添了几分诗意,又提醒官员常思百姓疾苦、常哀民生多艰,今之视昔也能收获启迪。

除却莲池、卷棚这些寓情于物的精巧细节,密县县衙的堂号也颇有意味。

大堂堂号为“牧爱堂”,为清代康熙年间知县衷鲲化所题,一般县级衙署称“宰”,州府则称“牧”,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密县知县的级别要高于一般知县。“牧爱”二字,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之于黎民百姓那种真挚朴素的情感,即做官者要关爱百姓,体恤百姓,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县衙二堂的堂号为“三鉴堂”,亦为衷鲲化所题。“三鉴”源于汉代思想家荀悦所著的《申鉴》:“君子有三鉴,鉴于古,鉴于人,鉴于镜”,提醒为官者要时常对比古今,揽镜自照,自醒自警。

在三堂隔壁的县衙东轴线上,坐落着一间不起眼的“退思堂”,取自《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之义,知县在一天事毕之后,可以移步此处,闭门静思反省,思考为政有无过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古语云,当官不修衙,意即不因大兴土木而增加百姓负担,这种节俭之风在密县县衙得到了印证。在县衙西花厅的后墙上,长年风雨侵蚀使一大块外墙脱落,祼露出里面的砖块和土坯,显示整体墙体土多砖少。看来,为了节省修建官衙的开支,官员们就连建筑用料也精打细算、能省则省:承重部分的墙体使用青砖加固,不承重的则用土坯代替。

如果不是外墙脱落,园区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还发现不了这个“秘密”。管理处并没有对这块破损的墙体进行修复,而是在外面罩上一层玻璃加以保护,以倡导大家勤俭节约。

方寸之地王法无欺,顾盼之间皆有警示。在密县县衙,即便是最寻常不过的厨房,也有明确的规矩约束。县衙厨房墙上张贴着清代县署宴客接待标准:“京堂科道(二品),一桌膳银为二钱五分;本省两院(一品或二品),一桌膳银为三钱;司、道(三品或四品),一桌膳银为二钱;府、厅(五品或六品),一桌膳银为一钱五分。”

“这些明文规定给各级官员戴上了‘紧箍咒’,不仅为地方政府减轻了接待负担,也有效整治了官场中的奢靡之风。”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河南省廉政评价中心副主任樊红敏告诉记者,除了明确接待标准,知县日常食谱也有详细规定,告诫各级官员“一粥一饭常思俸禄是膏脂,半缕半丝不忘黎民皆父母。”

匾额楹联添廉韵

行走于密县县衙内,除了历史悠久的建筑之外,随处可见的匾额楹联,将1400载光阴轮回,凝聚在了衙署醒目处,告诫官员要公正执法、清廉为官,其含义至深,发人深省。

站在县衙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仪门两侧悬挂的一副楹联:“国正天心顺,官清民自安。”此联语出冯梦龙《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意》。意思是说,国家政风淳正,万物之心必然顺畅;官吏作风清廉,人民心里自然安适。一位路过的游客感慨:“这句楹联充分表达了写作者的爱民之心与尚廉之意,读来令人感佩。对出入县衙的各级官员是一个重要提醒,对今天的公务人员也有教育意义。”

县衙仪门的北侧矗立着一座牌坊,门额上“公生明”三个大字熠熠生辉,其背后篆刻“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这副坊联出自五代后蜀主孟昶所撰的《戒石铭》,宋太宗赵光义删繁就简,摘取其中四句,颁于州县,勒令勘石立于衙署大堂前,故称《御制戒石铭》,成为名言警句、官场箴规,警诫官员秉公办事,从政为民。

“策励于先改节于后官箴何在,取便于己贻害于民国法能容?”这副悬挂于县衙正堂的楹联,出自明万历己酉年即公元1609年,密县知县王崇雅撰写的公案自署碑,距今已有410多年历史。大致的意思是,为官者要时刻牢记官箴,并以此鞭策自己坚守节操;更不能利用职务便利谋取私利,从而祸害老百姓,这是国法所不容的。从中不难看出王崇雅严于律己、廉洁恤民的为官理念。

“日临大地思三鉴,月挂中空记四知”,二堂门前的楹联则运用了一些典故。“三鉴”即源自荀悦所书的《申鉴》一书,以及唐《魏征传》中的“鉴于古可以知兴替,鉴于人可以明得失,鉴于镜可以正衣冠”;“四知”,便是《后汉书·杨震传》中人们耳熟能详的“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了。作者巧妙地把“三鉴”和“四知”融入一副联中,警示官员做人要谦虚自省,做官要慎独慎微。在二堂中处理的多是一些不宜公开的案件,楹联悬挂于此,更多了一层警示意义。

三堂门口的楹联“休觉天道远上存国法下存民意,长记人事迩前有政声后有史书”,意为不要以为“天道”距离人们很遥远,国法民意就在官员身边,要牢记工作职责、务实勤政,既要对照古代先贤,又要经得起历史评判。意在提醒为官者尽职尽责、处事公道,违背了法律、民心不仅会受到惩罚,还会被记入史册、遗臭万年。

此外,仪门背后的“进门来为国为民为社稷为政清廉,出门去问天问地问百姓问心无愧”,退思堂的“纳言静思今夕功过,敏行度势明日宽严”,赞政厅的“官勿分大小需分能吏庸吏,位岂在高低只在利民害民”等楹联,其核心都是启迪官员勤政爱民、秉公用权,心存敬畏、守住底线,做百姓爱戴的好官。

较为特殊的,算是密县县衙内监狱的楹联“但愿人乐业,何患狱长空”了。这所监狱自隋代启用,一直服役到2003年,在长达1388年的历史中,这副楹联亘古未变,始终表达着希望人民安居乐业、监狱空空如也的美好愿景。

千古廉吏垂青史

新密历史悠久,清廉政风积淀千年。自汉代以来,于史可考有227位县令在密县任职,廉政爱民、政绩卓著者不胜枚举,犹如一颗颗星辰在密县的历史长河中交相辉映。

卓茂,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汉朝大臣,官至太傅,封褒德侯,位列云台三十二将,是有史可考的密县第一任县令。卓茂任密县县令后,大力推行改革,当地官员和百姓不理解,以至于河南郡专门给密县增派了一个监理县令。卓茂不为所动,一心一意推行政令,几年后,密县教化大行,路不拾遗。汉平帝年间,河南20多县遭受蝗灾,蝗虫唯独不进密县,督邮报告太守,太守亲自查验,见到实情更加佩服卓茂。

卓茂任密县县令期间爱民如子,用善行开导教育百姓,官民都十分敬仰他的为人。光武帝刘秀曾评价:“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后汉书》卷二十五记载:“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卓茂去世后,当地百姓为纪念他,在县城东门外立衣冠冢、建卓茂祠,终年祭祀不绝,历朝密县县令上任后都要赴卓茂祠祭拜。2008年3月20日,新密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在进行文物普查时,从西头组村民家中发现一块明代古碑刻,上书“汉太傅衣冠冢”六字。据明代嘉庆年间《密县志》记载:“衣冠冢:在大隗镇卓君庙前,相传葬卓君衣冠处。”

李芝兰,号毓秀,营州辽东(今辽宁省铁岭市)人,清顺治五年至顺治十年(1648年至1653年)任密县知县,在密县任职五年间,他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密县呈现一派政通人和的气象。

李芝兰来到密县时,正值长期战乱后的清初,密县县城内住户不足200户,加之前任官员虚报耕地400余顷,田赋征收难以完成。他顶着压力,向朝廷建议免税三年,让百姓休养生息,并劝勉流民在密县定居下来,对于耕种土地者,不仅发放种子,还补助钱财和粮食。对于明朝旧制中农民承担的许多苛捐杂税,他依据实情,一一予以革除,对于新下派的差赋,李芝兰甚至用自己的财产抵扣,从来不为这些事情加重百姓负担。李芝兰离任后,密县人民怀念他的恩德,在县城西关建有李公祠,树碑立祠,以示纪念,《密县志》也多有记载。

杨炳堃,浙江归安县(今浙江省湖州市)人,清道光元年至道光八年(1821年—1828年),任密县知县。杨炳堃“实心行实政,尽心民情,”兴修水利,引种水稻,兴办义学,治理煤矿,勤政廉洁,利泽百姓,社会风清气正,人民安居乐业,政声卓著,使密邑大治。

杨炳堃是古代官员清正廉洁的典范。在带领百姓修渠种稻过程中,他撰写了《劝修水利以俾农田告示》,“本县下乡,夫马一概均系自备,不累民间一草一木。”在密县任职期间,所用蔬菜食物均为自己拿现钱购买,从不赊欠。杨炳堃离任时,省府严格“审计”后得出结论,“虽经多方苛算,竟无懈可击,乃有赢无绌”。杨炳堃一生6次受到道光皇帝召见,并多次得到嘉奖,留下一串串令人赞誉的政声,被称为“民生县令”,百姓为他立杨公祠,以示纪念。

惠政百年思廉吏,官声千载印人心。2018年12月,新密市纪委监委、新密市古城管委会联合策划建设的杨炳堃展览馆在密县县衙落成,为当地弘扬历史文化、传承廉政精神提供了一个重要阵地。展馆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展馆共分九个展厅,全面展示了杨炳堃的生平事迹、执政理念和为政精神。

晨钟暮鼓长盈耳,清风廉韵满城春。2014年,经过整修的密县县衙面向社会开放,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参观人员40万人次,其中党员领导干部、执法执纪人员、中小学生10万多人次,已经成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政教育阵地。

漫步密县县衙,人们在欣赏体验衙署文化的同时,还能接受廉政文化熏陶,廉政勤政的理念更加厚植人心。

                                                                                                                            来源:河南省纪委监委网站


版权所有: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承办:开封市公共资源交易信息网
地址:开封市市民之家五楼 邮编:475000 邮箱:kfsggzyxxjsb@163.com 网站备案号:豫ICP备12001764号-1


技术支持:郑州信源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