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权力变现之路终结于法槌落下的一刻,判决书上的“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八字,宣告这名副部级干部彻底沉没。
一、2.2亿赃款与死刑判决:26年贪腐路径全曝光
- 职务便利织就金钱网络 据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通报,1997年至2023年间,骆玉林利用担任青海省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青海省副省长、国务院国资委副部长级干部等16项职务便利
- 为企业和个人在项目承揽、企业经营中“开绿灯”,直接或通过他人收受财物2.2亿余元——这笔巨款相当于2200名普通打工族年收入总和。
- 内幕交易“精准收割” 2013年至2014年,骆玉林作为内幕信息知情人,在关键证券信息未公开前明示他人操作交易,涉案金额虽未公开,但法院认定“情节特别严重”,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800万元。
二、死刑缓期执行的生死界限:司法裁量刑与罚的三大关键
- “特别重大损失”触发死刑量刑 法院认定其受贿“数额特别巨大、社会影响特别恶劣、造成国家和人民利益特别重大损失”,三项“特别”叠加构成死刑判决要件。
- 赃款追缴成保命关键 判决书罕见强调:骆玉林到案后主动交代大部分未掌握受贿事实、认罪悔罪且退缴大部分赃款赃物,成为“死刑不立即执行”的核心依据。
- 终身监禁的“司法铁锁” 缓期二年执行期满减为无期徒刑后,骆玉林将面临终身监禁且不得减刑、假释的终极惩戒。这一设计彻底切断其提前出狱的可能,呼应反腐“终身追责”基调。
三、权力腐败的典型样本:从地方大员到央企监管者的双重失控
- 地方任期埋下贪腐根系 骆玉林在青海任职期间(2000-2015年)掌控经济命脉职位,从省经贸委主任到副省长,地方企业审批权成其首轮“提款机”。
- 央企监管职务沦为交易筹码 2015年调任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后,利用央企重组、项目招标等环节,将监管权异化为跨省利益交换网络。
司法警示:终身监禁判决背后的反腐升级信号
本案创下近年贪腐案件判决严厉性之最:
- 经济清零:全额没收财产+追缴全部犯罪所得;
- 人身自由终身剥夺:突破“死缓变有期”惯例,终身监禁条款首次适用于副部级干部;
- 制度性震慑:“不得减刑假释”彻底堵死特权通道,彰显司法对“巨贪”零容忍。
法院门口,国徽高悬。 当法警将判决书递到骆玉林手中时,这名曾执掌千亿国资的副部级官员低头凝视“终身监禁”四字,手部微微震颤——26年权钱交织的幻梦,终在2025年盛夏化作铁窗回响。
来源:澎湃新闻